本文
丸龟城天守楼层向导
丸龟城天守楼层向导
1F
2F
3F
箭缝
这些三角形和方形的洞口被称为“箭缝”,其设计目的是为了用铁炮从天守内侧攻击外面的敌人。箭缝平时可以被拉门遮住,以防雨水、风和鸟类等进入。从内侧看,箭缝是一个比外侧更大一圈的洞,如此设计是为了让洞口不向外侧变窄。通过増大内侧的洞,可以更容易地改变铁炮的方向和角度,因此可以根据敌人的移动来瞄准。过去天守的北侧是从三之丸通往二之丸的后方通道,因此可以认为当时的人们是为了保护这条通道才在北面的城墙上设置了箭缝。
投石口
北墙东侧有一段是向外延伸的,拆除地板后,可以发现一个开有细长孔洞的地方,这就是“投石口”。顾名思义,它被认为是一种通过向敌人投掷石块来击退外敌的机关,但也可以与枪支及其他各种攻击方法一起使用。虽然北墙上也设置了箭缝作为攻击的手段,但从箭缝无论如何都无法攻击到石垣边等正下方的范围。另外,天守北侧从三之丸通往二之丸的后方通道过去曾有一扇门,虽然可以阻挡敌人,但对于想要往上爬的敌人来说,也有可能成为很好的立足点。因此,投石口就设置在大门的正上方,可以合理地攻击并击退滞留和企图攀登的敌人。
柱子的加工
当光线照射到柱子表面时,会浮现出鳞片般的形状,摸上去虽然光滑,却能感受到些许的凹凸。这是用手斧打磨和修饰柱子表面留下的痕迹。仔细观察遍布整个柱子表面的鳞片状加工痕迹可以发现,有些是沿着一个方向有规律地刮削的,而有些则在刮削到一半时改变了方向,这让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打磨这些柱子的工匠们的动作。
地板
放眼望去,地面上铺着不同宽度的地板,较宽的是江户时期铺设的,较窄的是在昭和时期拆除修理期间更换的。
火打梁
室内四角建造有三根柱子,位于两面墙拐角处的柱子被称为“角柱”,角柱旁的每面墙边各有一根“加强柱”。为连接这些加强柱而水平架设的短梁被称为“火打梁”。火打梁能有效防止地震和强风造成的水平变形,并有助于加固建筑结构。在火打梁的上方是一根向墙角方向斜伸的粗梁,其由角柱、火打梁和内侧的柱子支撑,以分散从上方施加的重量。这种结构尤其可以在承重的1层和2层的四角看到。
太鼓壁
从离地面约190cm高的贯(水平方向的木材)上厚厚隆起的墙壁被称为“太鼓壁”。太鼓壁的外侧和内侧各有不同的土墙,其间形成空间的构造与太鼓相似,由此得名。中间的空间是用碎石和瓦砾填充加厚的结构。在战争中,除了弓箭之外,随着枪支和大炮等威力较高的武器投入使用,为了抵挡枪弹的攻击,城墙得以加厚,防御力也随之提高。
炮眼
2层北墙上有2处、东西墙上各有1处、3层北墙、南墙上各有2处炮眼。这些炮眼均被盖上并涂固有灰泥,成为从天守外侧无法得知其位置的“隐藏炮眼”。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将灰泥打掉来使用。提到大炮时,我们一般会想到带有底座和轮子的大型大炮,但考虑到通往2层和3层的楼梯陡峭的角度和宽度,以及天守内侧狭窄的空间等,只能使用至少可以手动携带的大小的枪支。另一方面,由于炮眼设置在接近地板的高度,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为了将大小和重量可以手动携带,但很难抱着使用的枪支放在地板上使用而设计的。
祈祷札
在昭和时期的拆除修理过程中,在东南角的墙壁中发现了一块长75.8cm、宽13.9cm、厚6mm的桧木祈祷札。祈祷札上用墨水写有祈求工程安全的语句以及万治3年(1660)的年号。关于丸龟城天守,在正保2年(1645)向幕府提交的“正保城绘图”、明历3年(1657)左右绘制的“山崎时代的丸龟城郭绘图”中,已经描绘出了丸龟城天守的姿态,但绘图究竟是作为此后计划建造的设计图而绘制的,还是描绘了当时的现状,人们对于当时丸龟城天守是否存在众说纷纭。另一方面,由于这块祈祷札埋在天守的墙壁中,因此成为了证明至少截至1660年已经建造了天守的贵重资料。现在埋在墙中的是祈祷札的复制品,真品则保存在资料馆内。
道具
柱子和横梁上挂有刻有昭和时期拆除修理内容的铭牌,以及修理时使用的尺子等。道具箱中则存放着昭和时期拆除修理时用于在更换的木材上刻写修理年号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