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丸龜城天守樓層導覽
丸龜城天守樓層導覽
1F
2F
3F
狹間
三角形與四角形的開孔稱為「狹間」,設置目的是為了從天守內側以長槍攻擊外面的敵人。平常會透過拉門關上,藉此防止雨水、風吹和野鳥等侵入室內。狹間採內寛外窄的設計,若從內側來看,開孔會比外側大上一圈。這是因為加大內側開孔,方便改變長槍的方向和角度,能對應敵人的行動瞄準目標。由於過去天守北側有一條從三之丸通往二之丸的暗道,因此推測在北壁設置狹間的原因,就是為了用來防守這條暗道。
石落
北壁靠近東側處有一部分往外凸出,撬開該處地板後,底下會露出一個細長開孔,稱之為「石落」。如其名所示,推測是用來投擲石頭擊退敵人的機關,也可以使用長槍,有各式各樣的攻擊方式。雖然北壁另外還設有稱為狹間的攻撃機關,但從狹間無法攻擊石牆邊等正下方的範圍。此外,連結天守北側三之丸與二之丸的暗道,在過去有裝設門扉,雖然可以阻擋敵人,但同時也為敵人提供了攀爬時的絕佳落腳點。因此,合理推測當初會在門的正上方設置石落,就是為了擊退被擋住去路的敵人,以及打算攀爬登城的敵人。
柱子加工
當柱子表面照射到光線時,會浮現鱗片狀紋路,伸手觸摸時感覺光滑中帶有些許凹凸。這是以斧頭刨削柱子表面留下的痕跡。若仔細觀察布滿柱子表面的每一道鱗片狀加工痕跡,會發現有些痕跡很規律地朝同一個方向刨削,有些則在中途換了方向,藉此也能想像當時工匠加工柱子時的動作。
地板
觀察地板會發現鋪設的木板寛度不盡相同,寛度較寛的木板是江戶時代所鋪設,較窄的則是在昭和時期拆解修繕時更換的。
燧梁
四個角落各立有三根柱子,立於兩面牆夾角的稱為「隅柱」,每面牆緊鄰隅柱而立的稱為「添柱(補強柱)」,另外連結添柱、水平架設的短梁則稱為「燧梁」。燧梁可有效防止地震、強風造成的水平方向歪斜,能用來補強建築物的結構。燧梁上方有朝著角落方向斜向架設的粗壯横梁,由隅柱、燧梁和內側柱子共同撐起,藉此分散由上往下施加的重力。這種結構,在特別需要承受重力的1樓和2樓的四個角落都看得到。
太鼓壁
距離地板約190cm處設有貫木(水平方向的木材),貫木以下的牆面會進行加厚處理,此種牆壁即稱為「太鼓壁」。太鼓壁的外側和內側各有一道土牆,土牆之間為中空,由於結構近似於太鼓,因而得名。中空的部分會填滿碎石和瓦礫,藉此加厚牆壁。除了弓箭,長槍、大砲等威力強大的武器也開始使用於戰爭中,為了抵禦彈砲等攻擊,因此必須加厚牆壁,藉此提升防禦力。
大砲狹間
2樓的北壁設有2處大砲狹間,東西壁各有1處,3樓的北壁和南壁也各有2處。大砲狹間有加蓋,並以灰泥塗覆,因此無法從天守外側看出確切位置。這種「隱形狹間」的構造,在危機時刻只要打破灰泥即可使用。說到大砲,一般都會想像是具有底座和車輪的大型大砲,但若考量到2樓通往3樓的樓梯寛度和陡峭斜度,以及天守內側的狹窄空間等,至少也必須是可以徒手搬運的砲彈,才能在大砲狹間使用。另一方面,由於大砲狹間的設置高度靠近地板,因此推測當時使用的砲彈大小和重量,應該難以手持發射,而必須放在地板上使用。
祈禱札
昭和時代拆解修繕時,在東南角的牆壁中發現一塊長75.8cm、寛13.9cm、厚6mm的檜木板札(木片)。板札上以毛筆寫下祈求工程安全的祈禱文和萬治3年(1660年)的年號。在正保2年(1645年)年提交給幕府的「正保城繪圖」和明曆3年(1657年)年左右所畫的「山崎時代丸龜城郭繪圖」中,便已經有畫出丸龜城天守,只是這些繪圖究竟是今後興建計畫的設計圖,或是根據當時現狀所畫下的,丸龜城天守在當時是否已經存在,對此意見分歧。另一方面,由於這塊祈禱札就嵌在天守的牆壁裡,是能用來佐證天守至少在1660年以前就已經蓋好的珍貴資料。目前嵌在牆壁裡的是祈禱札的複製品,真品則保管於資料館。
道具
柱子和梁上可以看到刻有昭和時代拆解修繕內容的銘板,以及修繕時所使用的尺規等。昭和時代拆解修繕時,用來在更換的木材上烙印維修年號的烙鐵,也保管於道具箱中。